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2025 年 7 月,郑州轻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黄河青禾” 志愿服务队奔赴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靳堂乡的毛庵控导工程和黄河博物馆,开展以 “溯黄河流域文明印记,以青春之力续黄河新篇” 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通过实地调研、科普宣传、文化探寻等形式配资平台股票最新消息,助力队员深入了解黄河文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探访治黄工程,解码现代水利智慧
在毛庵控导工程现场,河道修防工高级技师带领队员们实地察看工程全貌。作为黄河下游重要的防洪护滩工程,毛庵控导工程采用铅丝石笼加混凝土浇筑技术,构建了 18 道坝垛组成的 “弧形防线”,可有效约束黄河主流摆动,减少对堤岸的冲刷。近年来,工程引入智能监控系统,通过预设巡查路径实现 “一键巡河”,并在 12 坝建设 “高空瞭望” 塔,配备无人机进行立体巡查,构建起人工、视频、无人机三位一体的监测网络。
“这些坝体每年要经受数十万吨泥沙的冲击,维护难度极大。” 技师指着河道中翻滚的泥沙介绍,“我们通过安装高清夜视自记水尺和电子围栏,实现了水位全天候自动化监测和涉水行为自动识别,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队员们围绕工程维护细节展开提问,当得知工程自 1951 年建成以来已成功抵御 12 次大洪水时,纷纷感叹:“这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治黄人科技治水的生动实践。”
展开剩余71%(图为技术人员为队员讲解防洪护滩工程 冯瑞琪摄)
化身护河使者,播撒生态保护种子
在熟悉工程知识后,队员们分散到曹岗乡文化广场,通过展板、手册和互动实验向村民普及黄河生态保护知识。“大叔,您看这瓶水,左边是受污染的黄河水,右边是经过净化的清水。” 队员手持实验装置讲解,“农田里的化肥残留随雨水流入黄河,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我们可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减少污染。”
针对村民关心的垃圾分类问题,队员现场演示有害垃圾对土壤的危害:“一节一号电池能污染一平方米土地,最终渗入黄河。我们在村口设立了回收点,欢迎大家投放。”
(图为队员手持笔记为游客普及黄河生态保护知识 冯瑞琪摄)
走进黄河博物馆,触摸千年文脉
实践活动后期,队员们走进黄河博物馆,在 “华夏国脉 —— 黄河巨龙的缩影” 主题展览中探寻文明根脉。镇馆之宝郑工合龙处碑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这块清代 “三绝碑” 记录了 1887 年郑州大工堵口事件,首次在黄河治理中使用水泥、电话等近代技术,碑文由书法家吴大澂亲书,兼具历史、科技与艺术价值。
在 “治黄史话” 展厅,明代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图》长卷展示了古代束水攻沙的智慧;现代展区的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则让队员们看到科技治水的飞跃。“从夯土筑堤到智能防控,治黄技术在进步,但守护黄河的初心从未改变。” 队长在参观后表示。
(图为队员观看黄河博物馆治黄史图 冯瑞琪摄)
科技赋能生态,见证绿色嬗变
此次实践正值黄河流域生态状况调查评估结果发布。数据显示,2000 年以来,黄河流域土壤保持量增加 6.67%,防风固沙量增加 8.29%,碳汇量增加 89.6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在毛庵控导工程周边,队员们实地观察到植被覆盖率已从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不足 20% 提升至 60% 以上,曾经的荒滩如今已成为鸟类栖息地。
“黄河生态保护不仅是工程建设,更是文化传承。” 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写道,“我们将把所见所学转化为行动,带动更多人参与黄河保护,让青春力量融入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洪流。”
此次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配资平台股票最新消息,“黄河青禾” 志愿服务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黄河的守护与热爱。队员们表示,将继续传承黄河文化,积极投身生态保护事业,用青春担当为黄河流域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通讯员:冯瑞琪 杜翔飞)
发布于:四川省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